“美國將交出國際互聯網管理權?”這聽上去像是一句玩笑。不過,在即將於本月底在新加坡召開的第49屆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會議上,美國將與國際社會共同商討互聯網管理權移交問題。
  何為ICANN管理權?實際上,ICANN負責著全球互聯網域名系統、根服務器系統、IP地址資源的協調、管理與分配。一旦掌握了其管理權,就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國際互聯網資源的命脈。自互聯網技術在美國誕生之後,憑藉著強大的技術優勢及開發能力,美國一直在此領域“傲視群雄”。1998年,美國商務部成立了非牟利性的ICANN機構,負責互聯網資源管理,儘管其一再聲稱這種管理只是處於過渡階段,但毫無疑問的是,無論從技術水平還是資金實力來看,長期以來沒有哪個國家或者國際組織有能力替代美國的管理角色。
  然而,這一局面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首先,互聯網技術的開放性發展讓更多的國家可以參與其中。當它們將本國的網絡技術領域拓展得越來越寬泛時,自然會對互聯網資源的分配與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近年來,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與許多新興經濟體一直呼籲,希望能將互聯網管理權移交給能代表所有國家的國際組織。
  其次,互聯網的安全與穩定性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特別是在斯諾登曝光美國“棱鏡門”之後,ICANN的管理權這把拴在美國身上的“後門鑰匙”就成為了眾矢之的。雖然美國商務部竭力否認“從未濫用過其對ICANN的監管權力幫助情報機構”,但在不斷被曝光的監控醜聞面前,這種辯解卻顯得蒼白無力。更何況,美國對互聯網資源的長期壟斷是不爭的事實,眼下交出這把“鑰匙”可以說正合時宜。
  那麼,權力該交給誰?對此,美國政府設立了嚴格的前提條件:不接受“由政府或政府間機構主導的解決方案”,在遵循互聯網開放性的原則下移交給“全球利益攸關體”。可以看出,美國雖“大度地”將管理權交於國際社會監管,但在這一過程中,它依然可以憑藉技術上的強大實力對互聯網資源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並且,在“利益攸關體”的定義上,美國的話語權優勢也必定讓它選出滿足其國家利益的“互聯網新領導者”。
  中國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一直以來,中國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始終扮演著“分享者”的角色,面對新的網絡技術時,中國更看重對其“二次加工”的能力。原發技術創新的缺失,造成了中國始終在互聯網資源分配上處於被動,而這又反過來壓制了國內網絡科技的創造性發展。
  雖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都難以撼動美國在互聯網業的壟斷地位,但機會是屬於有準備者的,互聯網的開放性與延伸性也決定了不會有哪個國家能夠在這一領域永遠“稱霸”。不論美國“放棄”權力背後有著怎樣的真實意圖,中國都應走好科技創新道路,超越美國不是最終目的,永遠保持“一個身位”的領先才是關鍵。(蘭旻 文章來源於《世界新聞報》)  (原標題:美國“交權”背後的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56orph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